#日語初學者常犯的小錯誤
最近改學生的文章,發現很多日語初學者都會犯的錯誤就是:
【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用句點,什麼時候要用逗點】
在中文裡面,我們習慣依照【語境】來判斷這句話是否已經講完。
比如說:
我在台北有間房子,房子很寬敞。
因為兩句話是有關聯性的,都在描述房子,所以會在兩句話中間會放「逗點」。當日語初學者想把這句話變成日語的時候,他們幾乎都會寫出這樣的句子:
台北に家があります、家が広いです。
但是在日文裡,是依照【句尾的型態】來判斷要放逗點還是句點。像是在這句中,有「ます」就是一個完結的一句話,所以絕對不會放「、」,而是要放「。」來終結這句話。
又還有像是動詞的辭書形(亦稱動詞原形,例如:歩く、動く、、、),他本來就可以單獨放在句尾當成一個獨立的句子,所以後面也會放「。」不是「、」
比如說:花が咲く。風が吹く。
也因為動詞原形本來就可以單獨當作一個獨立的句子,所以在日本人教日本小學生的國語當中,會把辭書形叫做【終止形】,意思就是【一句話的完結】。
雖然這不是什麼大的錯誤,但卻是在日文文章裡要清楚表達語意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
當要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時候,我們很常受到母語的影響,會不小心用母語的思考方式來學習新的語言。
但別忘了,每種語言的結構都不同,如果都用母語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外語,會錯過很多那個語言的美麗的地方。
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多觀察外語跟自己的母語哪裡不同,並抱持著
「母語是這樣,但是這個外語是不是也是用同樣的思維模式呢?」
的疑問來學習外語的話,相信一定會替學習外語增添更多樂趣: )
※也許中文不是用「語境」來判斷要不要句逗號,可能有更專有的名詞,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,所以才用「語境」這個詞,有中文專家的話歡迎指教~